擘畫新藍圖,奮進新征程。
2023年,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是“十四五”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,是我市“建強副中心”攻堅突破的奮進之年。做好明年經濟工作,意義十分重大。
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,要緊緊圍繞高水平建設現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展開,堅持穩中求進、爭先出彩、高效統籌、底線思維,以敢闖的精神、拼搏的勁頭、實干的作風,打開新局面、再攀新高峰。
202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:生產總值增長保8爭9,即保底目標8%、奮斗目標9%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與生產總值增速同步,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穩定提升,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.5個百分點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協調同步,單位GDP能耗降低率與“十四五”控制目標統籌銜接。
2023年全市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: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陽重要講話重要指示,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、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,落實市七次黨代會部署,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,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,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,聚力打造“三區一中心一高地”,強力推進“一二三六十”工作布局,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,全面深化改革開放,大力提振市場信心,突出做好穩增長、穩就業、穩物價工作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,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,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,加快高質量高效率跨越發展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、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作出南陽新的更大貢獻。
強鏈壯群筑根基
產業投資是擴大投資的重要支撐,要下定決心,集全市之力,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二產、抓工業、抓制造業上,以產業突破帶動發展躍升。
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、戰新產業換道領跑、未來產業破冰搶灘,推動重點產業鏈快成規模。強力推進制造業發展“553”工程,即“十四五”末力爭打造綠色食品、裝備制造、光電信息、生物產業、新能源5個超千億級產業集群;“十四五”末力爭打造5個300億-500億級產業集群;抓好三件事:謀劃建設合成生物創新中試基地、發展新一代光學零部件研發裝備制造技術、建設新一代智能底盤系統創新基地。
圍繞全域糧食及生豬生產加工全產業鏈建設項目、光伏新能源全產業鏈項目、數字光電產業體系建設項目、生命健康產業園項目、臥龍電驅產業園等十大戰略突破性項目,加快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。
加強科技創新,助推產業轉型升級。持續加大投入力度,建設更具影響力的國家創新型城市。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,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、創新聯盟、中關村科技產業園等平臺作用。著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,力爭新建省級重點實驗室3家以上、省級創新平臺50家以上。迭代升級“諸葛英才計劃”,支持企業在發達地區設立“科創飛地”,建好用好人才公寓、創業家園。
壯大外資外貿,切實提升貢獻份額。積極培育外貿競爭優勢,持續擴大跨境電商戰果,加快提升開放載體能級,把產業產品優勢轉化為貿易出口優勢,力爭跨境電商交易額實現新突破。
項目招商大突破
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是擴大投資的重中之重,要堅持項目為王、招商為要、大快投資,以源源不斷的大項目好項目,為副中心城市建設蓄后勁、強支撐、創優勢。
加大力度謀項目。搶抓多重利好疊加的戰略機遇期,緊盯上級投資趨勢和政策走向,精準謀劃、論證、儲備一批大項目好項目,不斷做大項目“總盤子”。謀劃一批重大項目進入“十四五”規劃調整“盤子”,力爭“十四五”時期盡快開工建設、形成效益。
盡銳出戰招大商。緊緊抓住新一輪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,五大戰區招商專班、重點產業鏈“三長”、各縣市區要迅速行動、主動出擊,聚焦“三類500強”企業,大力發揚“六皮”招商精神,帶動全市招商引資綜合排名、“三個一批”綜合考評進入全省第一方陣。統籌用好駐地招商、協會招商、以商招商、資本招商、股權招商、園區招商等。
跑出建設加速度。圍繞項目全生命周期加強服務保障,按照“八快兩提”的要求,持續推進“四減一造兩提”,深化開展重點項目建設“六比六看”活動,推動形成更多的實物工作量。建立重大項目領導分包推進機制,引領帶動各級干部切實把主要精力用在抓項目上,形成熱火朝天、大快投資的發展局面。
加快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。借勢大交通發展大物流,制定出臺《建設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實施方案》,深入實施物流產業提升行動,大力發展多式聯運,促進人流、物流、商流、資金流、信息流、技術流等各類資源要素加速集聚。
中心崛起強引領
新型城鎮化一頭連著投資、一頭連著消費,既是發展工程,也是民生工程。
高昂中心城區龍頭。強化“市本級”意識,按照“精筑城、強功能、興產業、廣聚人、運營好、惠民生”的要求,堅定不移推動城市更新提質,圍繞“十字三環六放射”“一河九園九片區”布局,打造宜居宜業宜創宜游宜樂宜養之城,創成國家生態園林城市;堅定不移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壯大,以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為突破口,一體規劃建設先進制造業開發區、現代智慧物流園區、大學及職教園區、健康養生園區等。在中心城區探索發展“飛地經濟”,鼓勵各縣市在中心城區建設“招商飛地”。
加快縣域競相發展。以縣域治理“三起來”重大要求為根本遵循,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,全面提升縣城承載能力、服務能力和保障能力。做大做強開發區載體,全面提升園區承載功能,加速主導產業耦合集聚、鏈群發展。
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。抓好穩產保供,持續實施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,支持牧原集團發展生豬全產業鏈,護好群眾的“糧袋子”“肉盤子”。抓好有效銜接,持續完善“5+2”聯動機制,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;堅持以產業振興引領五大振興,帶動更多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致富。抓好鄉村建設,全面完成“五類村”分類規劃,聚力打造“鎮級市”,提升農村人居環境,助力城市更新提質。
提振消費激活力
消費是穩增長、促發展最有力、最健康、最直接的動力源泉,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重要位置,打好穩就業、擴內需、促消費主動仗,全力激活消費引擎。
點燃消費熱情。綜合施策提振消費信心、釋放消費潛力,出臺年度惠企助民促消費的“硬核”措施,真金白銀推出消費券、定向消費補貼等政策“禮包”。扎實開展文旅康養融合發展行動,超前布局策劃文旅消費系列活動,著力培育千億級文旅康養產業集群。持續加強縣鄉村三級商業網絡、電商體系、物流體系建設,推動工業品下鄉、農產品進城,充分釋放鄉村消費潛力。
引領消費潮流。著力優化消費供給、提升消費能級,鞏固改善傳統消費,更好滿足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。招引布局一批高端商業載體,建設商業綜合體、城市新地標、特色新商圈,實現高品質消費供給本土化,推動消費擴容提質升級,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。
夯實消費基礎。堅持就業優先戰略,多措并舉推進復工復產、復商復市,千方百計促進穩企擴崗、就業創業,完善自主創業、靈活就業、防止失業和公益崗安置等政策措施,促進更加充分、更高質量的就業,以就業促增收、提消費、保穩定。
助企興企快產出
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根基,企業家是經濟復蘇的動力源。
千方百計提振企業和企業家信心。廣大企業家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,持之以恒把產品做優、技術做精、成本做低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勇立潮頭。各級黨委政府要始終堅持“兩個毫不動搖”,大力發揚“六心”服企精神,讓企業在南陽放心投資、專心創業、安心經營。持續構建“親”“清”新型政商關系,在合法合規條件下,大力推動“宛產豫用、宛品出豫”,不斷提升南陽企業和產品的品牌價值、市場份額。
多措并舉深化“千企升級”。聚焦擴增量、優存量、提質量,建立健全企業梯次培育機制,強力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“頭雁”計劃、單項冠軍企業培育登高計劃和企業上市倍增計劃,持續開展星級企業評定,確保2023年全市新增3個產值超百億元企業。
優化環境提效能
營商環境是一個地方的重要軟實力,要堅定不移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穩市場、拼發展的主戰場,持續打造“六最”營商環境,迭代升級營商環境4.0版,推動31項一級指標全面進入全省第一方陣,實現全省營商環境“爭三搶一”目標,讓一流營商環境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最大優勢、最亮名片。
兩手并重優服務。一手抓“放管服效”改革,深入實施服務審批流程再造,積極培育創新典型案例,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國、全省叫得響的“南陽品牌”,加快建設無證明無審批城市。一手抓數字賦能,以“城市大腦”建設為核心,有序推進企業云、政務云、民生云“三朵云”建設,打通數字壁壘,推動更多高頻政務服務事項“就近辦”“自助辦”“掌上辦”。
真金白銀降成本。降低用地成本,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做法,盤活低效工業用地,依法處置閑置土地。降低用能成本,加大監管力度,堅決查處亂收費等破壞市場公平的行為,確保價格運行在合理區間。降低融資成本,加大對政策性金融工具的爭取力度,常態化開展政銀企對接活動,不斷完善企業發展全周期全鏈條金融服務。
全面提高滿意度。堅持把企業和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,實施市場主體滿意度提升行動和關鍵領域堵點難點突破行動,深化政務服務效能定期排名、講評工作機制,持續傳導壓力,倒逼各級各部門主動優化服務、爭創一流環境。
防范風險守底線
安全穩定是發展的基石,要樹牢底線思維、風險意識,持續做大經濟實力這個分母,縮小風險這個分子,加快推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,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。
用心兜牢民生底線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聚焦“一老一小一青壯”,圍繞教育、醫療、社保、特困群體幫扶等領域,辦好省、市重點民生實事,謀劃實施民生領域十大工程,打造“江山論”的典范城市。因時因勢優化疫情防控,將疫情防控重點從“防傳染”迅速轉到“保健康、防重癥”上來,千方百計降低重癥發生率和死亡率,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,確保平穩轉段、平穩度峰。
堅決守牢生態紅線。站位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,扎實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,實現工程安全、供水安全、水質安全。堅持精準治氣、系統治水、源頭治土,深入推進污染防治“十大專項行動”,打贏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。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,全年完成營造林135萬畝以上。認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要求,嚴控“兩高一危”項目,大力發展綠色經濟、低碳經濟、循環經濟,打造“兩山論”的標桿城市。
切實筑牢穩定防線。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全科網格化治理,統籌做好政治安全、安全生產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、信訪維穩、社會治安、輿論安全等各項工作。守牢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,突出抓好房地產領域風險防化,推動房地產業健康良性發展。加強和改進對地方金融組織的監管,嚴厲打擊金融領域腐敗和違法行為。高度警惕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化,堅決遏制政府隱性債務增量。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產,嚴格落實“三管三必須”要求,常態化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,構筑全周期防控風險工作閉環。